五代篡夺政权更替朝代极为频繁,分裂局面更为破碎,所铸钱币甚少,文字记载不多。后梁、后唐两朝“开平通宝” “天成元宝”传世稀少,据载仅见一枚“开平通宝”。后晋、后汉、后周遗留较多,“天福元宝”铸工最劣, “周通元宝”铸工最精;
“十国”建国先后参差悬殊,各国铸钱多趋澄恶,并兼用铅铁铸钱,减重大钱居多。钱文复杂,种类繁多,千姿百态,混乱已极;“十国”中南唐是铸钱最多的一国,钱币种类较多,有小平钱,也有当十大钱。
黄巢起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,封建测据势力纷纷占地为王。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先后经历了(后)梁,(后)唐、(后)晋、(后)汉、(后)周五个小朝廷的统治,史称“五代”。
- 开平元宝大钱,后梁太祖开平年间(公元907-911年)铸,大如当十;
- 天成元宝,后唐明宗天成年间(公元926-930年)铸,此钱极罕见;
- 清泰元宝,后唐未帝李从珂清泰年间(公元934-936年)铸;
- 天福元宝,后晋高祖天福三年(公元938年)铸;
- 汉元通宝,后汉高祖及隐帝乾祐年间(公元947-950年)铸;
- 周元通宝,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及世京显德年间(公元951-959年)毁佛寺铜像所铸。背多有星月纹,又有合背,品类颜多;
十国篇
我国其他地区则割据为十个小国,他们是:吴、南唐、前蜀、后蜀、吴越、楚、闽、南汉、南平、北汉。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长期战乱,经济发展缓慢,很少铸钱;南方地区战乱较少,经济稳定并有所发展。十国中除吴越、吴、北汉、南平四国末铸钱外,其余各国均铸钱。但铸币混乱,地区性强,而且大多数实行通货膨胀,铁、铝钱充斥,为以后的币制割据性带来不良影响。
7、天策府宝大铜钱、大铁钱
十国楚马殷(公元907-930年)据湖南,建天策府,铸此钱。
8、乾封泉宝大铁钱
十国楚马殷铸。以一当十,尚有铜铸的。钱背各有天、策、天府等字。
9、开元通宝
十国闽王审知(公元907- 925年)错。有铜、铁、铅三种,背穿上有星纹或一周字,穿下有仰月。
10、永隆通宝大铜钱、大铁钱
十国间王曦永隆年间(公元939-943年)铸。背穿上有闻字,穿下仰月,穿右有星,也有穿上有星者。
11、天德通宝大钱、天德重宝
十国闽(殷)王延政天德年间(公元943-945年)铸。一个铁钱当铜钱一百文,实行通货膨胀,筹措内战费用。
2、永平元宝、通正元宝、光天元宝,(公元911-918年)十国前蜀王建铸。
13、乾德元宝、威康元宝
十国前蜀王宗衍(公元919-925年)铸。
14、广政通宝钢铁钱
十国后蜀孟昶(公元939-965年)铸。
15、开元通宝对钱
十国南唐嗣主李璟保大年间(公元943-957年)铸。这是我国最早的对钱,大、小形式一致,文字分篆书及隶书两种。
16、唐国通宝、大唐通宝
同为南唐嗣主李璟铸。初铸较规整,后减重为三分之一。盗铸纷起,劣钱充斥。传世有大、小钱。钱文有篆、隶两种,为对钱。
17、永通泉货大钱
南唐李球中兴二年(公元950年)铸,一当十。篆、隶对钱。
18、铁钱
南唐后主李煜于公元964年铸。李煜骄奢腐化,国力衰弱,铸铁钱以代铜钱,引起物价飞涨。
19、南唐初年还铸过“大齐通宝"及“保大元宝" ,但传世极少。
20、永安一十、永安一百、永安五百、永安一千
公元911年以后幽州刘仁恭、刘守光父子所铸。有铜、铁两种,这种钱是最重的钱。
21、铁五练、铁货布
亦为幽州刘仁恭父子铸。铁五铢用隋五铁钱范铸造,铁货布则用王葬货布铁范,但背文有“三百"两字。
22、铁顺天元宝
刘仁恭父子用史思明钱模铸。背文加“百""千”
23、应圣元宝(背拾)、乾元重宝(背当百)、应天元宝(背当万)
幽州刘仁恭父子铸。他们父子铸的全是大面值减重货币,因流通范围不广,影响不大。
24、乾亨重宝
公元907年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据岭南称王。其弟刘龑于公元911年继位,917年称帝,立国为“汉" ,建都广州,史称南汉。刘龑于乾亨元年(公元917年)开铸乾亨重宝铜、铅钱。过去认为乾宁铅钱是我国最早的铅钱,近年发现五铁钱中也有铅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