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,每件藏品都充满着趣味、故事,既有欣赏把玩之乐,又有修身养性之效。
所以,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沉迷此道。
在唐以前,收藏只属于皇帝和贵族,直到宋朝,收藏才开始走向民间。
宋朝的文人更是把收藏上升到更高的层面,认为收藏对于经国理政、研究学术和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于是,收藏也开始从单纯的爱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。
米芾曾说,收藏有两种人,一种是好事者,一种是鉴赏家。
这种说法并不全面,他要是穿越到现代社会,他就会知道除此之外,还有第三种:获利者。
当然收藏自古以来难免与钱挂钩,但是为了钱去搞收藏,却让人感到俗气。
藏品的文化属性被迫流失,藏品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件商品,文化反倒成了噱头,从而开始本末倒置。
那么作为一位翡翠爱好者和收藏者,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美玉的收藏意义呢?我们又怎样看待手中的翡翠呢?
翡翠,自古被视为是中国的国玉。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翡翠被赋予了文化、历史、道德的属性。
遭山川洗礼,历经沧桑,一场妙不可言的缘分,让翡翠成为我们把玩于手,佩戴于身,铭记于心。
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好的收藏品,多半与钱紧密相连,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并不全是金钱的象征,更多的是它背后的艺术、文化的价值。
在于它的相处中感悟岁月,磨砺心性,以玉来滋养我们的余生。
不得不承认,“物欲”是收藏玉石最大的敌人。
藏玉,它从始至终就不该是一种投机行为,强烈的占有欲,也不应以金钱为目的的生意,而是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兴趣爱好,一个寄情之物。
发掘出玉中独有的艺术价值,生活感悟,通过彼此的交流分享给更多的人,让历史得以再现,让文化得以传承,让故事得以继续。
人生只有百年,玉石却永世长存。
生而有涯,藏玉无涯。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更多藏玉的意义,让它可以作为文化代代流传,我们留下的痕迹,也能映照在它的故事缩影里。
莫卫国—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“莫氏古玉雕”第一代创始人、中国玉雕艺术大师、广东省著名玉雕设计师。
莫卫国老师的作品,用历史和传统,塑造民族之魂,演绎东方之美。以全新的设计风格,以及特殊的玉雕工艺在业界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和极高的赞誉。
他的作品融合了古玉文化,青铜文化,传统木雕工艺,以及古建筑艺术。
他取精用宏,借用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,结合当代翡翠玉雕工艺,创作出了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和独特的中国人文精神内涵的“翡翠仿古玉雕”系列作品。
他不仅秉承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,同时还融合了西方雕塑艺术,作品凝重而不呆滞,强烈而不生硬,极具含蓄内敛的艺术效果和内在美。
毫无疑问,莫卫国老师是当代仿古玉雕的领军人物。他的风格融古贯今,承前启后,每一件作品因材施艺发挥到了极致,每一件作品都赋予了极深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人格力量。
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勤恳恳,一丝不苟,严于律己的工匠精神。
每件作品精雕细琢线条优美,刚韧有余,引人入胜,回味无穷。细微之处,精美绝伦,动人魂魄,彰显着独一无二的尊贵气质和高雅的风范。
他的作品:承载着当代治玉人的情怀;代表着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;传承着中国玉文化的精髓;创造着传世和不朽的玉雕艺术作品。